4.1 一般規定
4.1.1 儲存裝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管網系統的儲存裝置應由儲存容器、容器閥和集流管等組成;七氟丙烷和IG541預制滅火系統的儲存裝置,應由儲存容器、容器閥等組成;熱氣溶膠預制滅火系統的儲存裝置應由發生劑罐、引發器和保護箱(殼)體等組成;
2 容器閥和集流管之間應采用撓性連接。儲存容器和集流管應采用支架固定;
3 儲存裝置上應設耐久的固定銘牌,并應標明每個容器的編號、容積、皮重、滅火劑名稱、充裝量、充裝日期和充壓壓力等;
4 管網滅火系統的儲存裝置宜設在專用儲瓶間內。儲瓶間宜靠近防護區,并應符合建筑物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的有關規定及有關壓力容器存放的規定,且應有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的出口。儲瓶間和設置預制滅火系統的防護區的環境溫度應為-10~50℃;
5 儲存裝置的布置,應便于操作、維修及避免陽光照射。操作面距墻面或兩操作面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1.0m,且不應小于儲存容器外徑的1.5倍。
4.1.2 儲存容器、驅動氣體儲瓶的設計與使用應符合國家現行《氣瓶安全監察規程》及《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規定。
4.1.3 儲存裝置的儲存容器與其他組件的公稱工作壓力,不應小于在最高環境溫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壓力。
4.1.4 在儲存容器或容器閥上,應設安全泄壓裝置和壓力表。組合分配系統的集流管,應設安全泄壓裝置。安全泄壓裝置的動作壓力,應符合相應氣體滅火系統的設計規定。
4.1.5 在通向每個防護區的滅火系統主管道上,應設壓力訊號器或流量訊號器。
4.1.6 組合分配系統中的每個防護區應設置控制滅火劑流向的選擇閥,其公稱直徑應與該防護區滅火系統的主管道公稱直徑相等。
選擇閥的位置應靠近儲存容器且便于操作。選擇閥應設有標明其工作防護區的永久性銘牌。
4.1.7 噴頭應有型號、規格的永久性標識。設置在有粉塵、油霧等防護區的噴頭,應有防護裝置。
4.1.8 噴頭的布置應滿足噴放后氣體滅火劑在防護區內均勻分布的要求。當保護對象屬可燃液體時,噴頭射流方向不應朝向液體表面。
4.1.9 管道及管道附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輸送氣體滅火劑的管道應采用無縫鋼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輸送流體用無縫鋼管》GB/T8163、《高壓鍋爐用無縫鋼管》GB5310等的規定。無縫鋼管內外應進行防腐處理,防腐處理宜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方式;
2 輸送氣體滅火劑的管道安裝在腐蝕性較大的環境里,宜采用不銹鋼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流體輸送用不銹鋼無縫鋼管》GB/T14976的規定;
3 輸送啟動氣體的管道,宜采用銅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拉制銅管》GB1527的規定;
4 管道的連接,當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80mm時,宜采用螺紋連接;大于80mm時,宜采用法蘭連接。鋼制管道附件應內外防腐處理,防腐處理宜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方式。使用在腐蝕性較大的環境里,應采用不銹鋼的管道附件。
4.1.10 系統組件與管道的公稱工作壓力,不應小于在最高環境溫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壓力。
4.1.11 系統組件的特性參數應由國家法定檢測機構驗證或測定。
條文說明
4.1 一般規定
4.1.1 第4款中,要求氣體滅火系統儲存裝置設在專用的儲瓶間內,是考慮它是一套用于安全設施的保護設備,被保護的都是一些存放重要設備物件的場所,所以它自身的安全可靠是做好安全保護的先決條件,故宜將它設在安全的地方,專用的房間里。專用房間,即指不應是走廊里或簡陋建筑物內,更不應該露天設置;同時,也不宜與消防無關的設備共同設置在同一個房間里。為了防止外部火災蔓延進來,其耐火等級要求不應低于二級。要求有直通室外或疏散走道的出口,是考慮火災事故時安全操作的需要。其室內環境溫度的規定,是根據氣體滅火劑沸點溫度和設備正常工作的要求。
對于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其儲存裝置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因而其儲瓶間要求(如泄爆要求等)更為嚴格,除滿足一般儲瓶間要求外,還應符合國家有關高壓容器儲存的規定。
4.1.5 要求在滅火系統主管道上安裝壓力訊號器或流量訊號器,有兩個用途:一是確認本系統是否真正啟動工作和滅火劑是否噴向起火的保護區;二是用其信號操作保護區的警告指示門燈,禁止人員進入已實施滅火的防護區。
4.1.8 防護區的滅火是以全淹沒方式滅火.全淹沒方式是以滅火濃度為條件的,所以單個噴頭的流量是以單個噴頭在防護區所保護的容積為核算基礎。故噴頭應以其噴射流量和保護半徑二者兼顧為原則進行合理配置,滿足滅火劑在防護區里均勻分布,達到全淹沒滅火的要求.
4.1.9 盡管氣體滅火劑本身沒有什么腐蝕性,其滅火系統管網平時是干管,但作為安全的保護設備來講,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紤]環境條件對管道的腐蝕,應進行防腐處理,防腐處理宜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方式。對鋼管及鋼制管道附件也可考慮采用內外鍍鋅鈍化等防腐方式。鍍層應做到完滿、均勻、平滑;鍍鋅層厚度不宜小于15μm。
本規范沒有完全限制管道連接方式,如溝槽式卡箍連接,由于目前還沒有通過國家法定檢測機構檢測并符合要求的耐高壓溝槽式卡箍類型,規范不宜列入,如將來出現符合要求的產品,本規范不限制使用。
4.1.11 系統組件的特性參數包括閥門、管件的局部阻力損失,噴嘴流量特性,減壓裝置減壓特性等。4.2 七氟丙烷滅火系統組件專用要求
4.2.1 儲存容器或容器閥以及組合分配系統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壓裝置的動作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儲存容器增壓壓力為2.5MPa時,應為5.0±0.25MPa(表壓);
2 儲存容器增壓壓力為4.2MPa,最大充裝量為950kg/m3時,應為7.0±0.35MPa(表壓);最大充裝量為1120kg/m3時,應為8.4±0.42MPa(表壓);
3 儲存容器增壓壓力為5.6MPa時,應為10.0±0.50MPa(表壓)。
4.2.2 增壓壓力為2.5MPa的儲存容器宜采用焊接容器;增壓壓力為4.2MPa的儲存容器,可采用焊接容器或無縫容器;增壓壓力為5.6MPa的儲存容器,應采用無縫容器。
4.2.3 在容器閥和集流管之間的管道上應設單向閥。4.3 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組件專用要求
4.3.1 儲存容器或容器閥以及組合分配系統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壓裝置的動作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一級充壓(15.0MPa)系統,應為20.7±1.0MPa(表壓);
2 二級充壓(20.0MPa)系統,應為27.6±1.4MPa(表壓)。
4.3.2 儲存容器應采用無縫容器。4.4 熱氣溶膠預制滅火系統組件專用要求
4.4.1 一臺以上滅火裝置之間的電啟動線路應采用串聯連接。
4.4.2 每臺滅火裝置均應具備啟動反饋功能。5 操作與控制
5.0.1 采用氣體滅火系統的防護區,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其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的規定,并應選用靈敏度級別高的火災探測器。
5.0.2 管網滅火系統應設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和機械應急操作三種啟動方式。預制滅火系統應設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兩種啟動方式。
5.0.3 采用自動控制啟動方式時,根據人員安全撤離防護區的需要,應有不大于30s的可控延遲噴射;對于平時無人工作的防護區,可設置為無延遲的噴射。
5.0.4 滅火設計濃度或實際使用濃度大于無毒性反應濃度(NOAEL濃度)的防護區和采用熱氣溶膠預制滅火系統的防護區,應設手動與自動控制的轉換裝置。當人員進入防護區時,應能將滅火系統轉換為手動控制方式;當人員離開時,應能恢復為自動控制方式。防護區內外應設手動、自動控制狀態的顯示裝置。
5.0.5 自動控制裝置應在接到兩個獨立的火災信號后才能啟動。手動控制裝置和手動與自動轉換裝置應設在防護區疏散出口的門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安裝高度為中心點距地面1.5m。機械應急操作裝置應設在儲瓶間內或防護區疏散出口門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5.0.6 氣體滅火系統的操作與控制,應包括對開口封閉裝置、通風機械和防火閥等設備的聯動操作與控制。
5.0.7 設有消防控制室的場所,各防護區滅火控制系統的有關信息,應傳送給消防控制室。
5.0.8 氣體滅火系統的電源,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消防技術標準的規定;采用氣動力源時,應保證系統操作和控制需要的壓力和氣量。
5.0.9 組合分配系統啟動時,選擇閥應在容器閥開啟前或同時打開。
條文說明
5.操作與控制
5.0.1 化學合成類滅火劑在火場的分解產物是比較多的,對人員和設備都有危害。例如七氟丙烷,據美國Robin的試驗報告,七氟丙烷接觸的燃燒表面積加大,分解產物會隨之增加,表面積增加1倍,分解產物會增加2倍。為此,從減少分解產物的角度縮短火災的預燃時間,也是很有必要的。對通訊機房、電子計算機房等防護區來說,要求其設置的探測器在火災規模不大于1kw的水準就應該響應。
另外,從減少火災損失,限制表面火災向深位火災發展,限制易燃液體火災的爆炸危險等角度來說,也都認定它是非常必要的。
故本規范規定,應配置高靈敏度的火災探測器,做到及早地探明火災,及早地滅火。探測器靈敏度等級應依照國家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1998的有關技術規定。
感溫探測器的靈敏度應為一級;感煙探測器等其他類型的火災探測器,應根據防護區內的火災燃燒狀況,結合具體產品的特性,選擇響應時間最短、最靈敏的火災探測器。
5.0.3 對于平時無人工作的防護區,延遲噴射的延時設置可為0s。這里所說的平時無人工作防護區,對于本滅火系統通常的保護對象來說,可包括:變壓器室、開關室、泵房、地下金庫、發動機試驗臺、電纜橋架(隧道)、微波中繼站、易燃液體庫房和封閉的能源系統等。
對于有人工作的防護區,一般采用手動控制方式較為安全。
5.0.5 本條中的“自動控制裝置應在接到兩個獨立的火災信號后才能啟動”,是等同采用了我國國家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1998的規定。
但是,采用哪種火災探測器組合來提供“兩個”獨立的火災信號則必須根據防護區及被保護對象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例如,對于通信機房和計算機房,一般用溫控系統維持房間溫度在一定范圍;當發生火災時,起初防護區溫度不會迅速升高,感煙探測器會較快感應。此類防護區在火災探測器的選擇和線路設計上,除考慮采用溫-煙的兩個獨立火災信號的組合外,更可考慮采用煙-煙的兩個獨立火災信號的組合,而提早滅火控制的啟動時間。
5.0.7 應向消防控制室傳送的信息包括:火災信息、滅火動作、手動與自動轉換和系統設備故障信息等。
6 安全要求
6.0.1 防護區應有保證人員在30s內疏散完畢的通道和出口。
6.0.2 防護區內的疏散通道及出口,應設應急照明與疏散指示標志。防護區內應設火災聲報警器,必要時,可增設閃光報警器。防護區的入口處應設火災聲、光報警器和滅火劑噴放指示燈,以及防護區采用的相應氣體滅火系統的永久性標志牌。滅火劑噴放指示燈信號,應保持到防護區通風換氣后,以手動方式解除。
6.0.3 防護區的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并能自行關閉;用于疏散的門必須能從防護區內打開。
6.0.4 滅火后的防護區應通風換氣,地下防護區和無窗或設固定窗扇的地上防護區,應設置機械排風裝置,排風口宜設在防護區的下部并應直通室外。通信機房、電子計算機房等場所的通風換氣次數應不少于每小時5次。
6.0.5 儲瓶間的門應向外開啟,儲瓶間內應設應急照明;儲瓶間應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地下儲瓶間應設機械排風裝置,排風口應設在下部,可通過排風管排出室外。
6.0.6 經過有爆炸危險和變電、配電場所的管網、以及布設在以上場所的金屬箱體等,應設防靜電接地。
6.0.7 有人工作防護區的滅火設計濃度或實際使用濃度,不應大于有毒性反應濃度(LOAEL濃度),該值應符合本規范附錄G的規定。
6.0.8 防護區內設置的預制滅火系統的充壓壓力不應大于2.5 MPa。
6.0.9 滅火系統的手動控制與應急操作應有防止誤操作的警示顯示與措施。
6.0.10 熱氣溶膠滅火系統裝置的噴口前1.0m內,裝置的背面、側面、頂部0.2 m內不應設置或存放設備、器具等。
6.0.11 設有氣體滅火系統的場所,宜配置空氣呼吸器。
條文說明
6.安全要求
6.0.4 滅火后,防護區應及時進行通風換氣,換氣次數可根據防護區性質考慮,根據通信機房、計算機機房等場所的特性,本條規定了其每小時最少的換氣次數。
6.0.5 排風管不能與通風循環系統相連。
6.0.7 本條規定,在通常有人的防護區所使用的滅火設計濃度限制在安全范圍以內,是考慮人身安全。
6.0.8 本條的規定,是防止防護區內發生火災時,較高充壓壓力的容器因升溫過快而發生危險。同時參考了鹵代烷1211、1301預制滅火系統的設計應用情況。
6.0.11 空氣呼吸器不必按照防護區配置,可按建筑物(棟)或滅火劑儲瓶間或樓層酌情配置,宜設兩套。
附錄A 滅火濃度和惰化濃度
七氟丙烷、IG541的滅火濃度及惰化濃度見表A-1~表A-4。表A-1 七氟丙烷滅火濃度
可燃物 | 滅火濃度(%) | 可燃物 | 滅火濃度(%) |
甲烷 | 6.2 | 異丙醇 | 7.3 |
乙烷 | 7.5 | 丁醇 | 7.1 |
丙烷 | 6.3 | 甲乙酮 | 6.7 |
庚烷 | 5.8 | 甲基異丁酮 | 6.6 |
正庚烷 | 6.5 | 丙酮 | 6.5 |
硝基甲烷 | 10.1 | 環戊酮 | 6.7 |
甲苯 | 5.1 | 四氫呋喃 | 7.2 |
二甲苯 | 5.3 | 嗎啉 | 7.3 |
乙腈 | 3.7 | 汽油(無鉛,7.8%乙醇) | 6.5 |
乙基醋酸酯 | 5.6 | 航空燃料汽油 | 6.7 |
丁基醋酸酯 | 6.6 | 2號柴油 | 6.7 |
甲醇 | 9.9 | 噴氣式發動機燃料(-4) | 6.6 |
乙醇 | 7.6 | 噴氣式發動機燃料(-5) | 6.6 |
乙二醇 | 7.8 | 變壓器油 | 6.9 |
表A-2 七氟丙烷惰化濃度
可燃物 | 惰化濃度(%) |
甲烷 | 8.0 |
二氯甲烷 | 3.5 |
1.1-二氟乙烷 | 8.6 |
1-氯-1.1-二氟乙烷 | 2.6 |
丙烷 | 11.6 |
1-丁烷 | 11.3 |
戊烷 | 11.6 |
乙烯氧化物 | 13.6 |
表A-3 IG541混合氣體滅火濃度
可燃物 | 滅火濃度(%) | 可燃物 | 滅火濃度(%) |
甲烷 | 15.4 | 丙酮 | 30.3 |
乙烷 | 29.5 | 丁酮 | 35.8 |
丙烷 | 32.3 | 甲基異丁酮 | 32.3 |
戊烷 | 37.2 | 環己酮 | 42.1 |
庚烷 | 31.1 | 甲醇 | 44.2 |
正庚烷 | 31.0 | 乙醇 | 35.0 |
辛烷 | 35.8 | 1-丁醇 | 37.2 |
乙烯 | 42.1 | 異丁醇 | 28.3 |
醋酸乙烯酯 | 34.4 | 普通汽油 | 35.8 |
醋酸乙酯 | 32.7 | 航空汽油100 | 29.5 |
二乙醚 | 34.9 | Avtur(Jet A) | 36.2 |
石油醚 | 35.0 | 2號柴油 | 35.8 |
甲苯 | 25.0 | 真空泵油 | 32.0 |
乙腈 | 26.7 | | |
表A-4 IG541混合氣體惰化濃度
附錄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數
海拔高度修正系數見表B。表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數
海拔高度(m) | 修正系數 |
-1000 | 1.130 |
0 | 1.000 |
1000 | 0.885 |
1500 | 0.830 |
2000 | 0.785 |
2500 | 0.735 |
3000 | 0.690 |
3500 | 0.650 |
4000 | 0.610 |
4500 | 0.565 |
附錄C 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見表C-1~表C-3。表C-1 增壓壓力為2.5MPa(表壓)時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噴頭入口壓力 (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 [kg/(s·cm2)] | 噴頭入口壓力 (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 [kg/(s·cm2)] |
2.1 | 4.67 | 1.3 | 2.86 |
2.0 | 4.48 | 1.2 | 2.58 |
1.9 | 4.28 | 1.1 | 2.28 |
1.8 | 4.07 | 1.0 | 1.98 |
1.7 | 3.85 | 0.9 | 1.66 |
1.6 | 3.62 | 0.8 | 1.32 |
1.5 | 3.38 | 0.7 | 0.97 |
1.4 | 3.13 | 0.6 | 0.62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數為0.98。表C-2 增壓壓力為4.2MPa(表壓)時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噴頭入口壓力 (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 [kg/(s·cm2)] | 噴頭入口壓力 (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 [kg/(s·cm2)] |
3.4 | 6.04 | 1.6 | 3.50 |
3.2 | 5.83 | 1.4 | 3.05 |
3.0 | 5.61 | 1.3 | 2.80 |
2.8 | 5.37 | 1.2 | 2.50 |
2.6 | 5.12 | 1.1 | 2.20 |
2.4 | 4.85 | 1.0 | 1.93 |
2.2 | 4.55 | 0.9 | 1.62 |
2.0 | 4.25 | 0.8 | 1.27 |
1.8 | 3.90 | 0.7 | 0.90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數為0.98。表C-3 增壓壓力為5.6MPa(表壓)時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噴頭入口壓力 (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 [kg/(s·cm2)] | 噴頭入口壓力 (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 [kg/(s·cm2)] |
4.5 | 6.49 | 2.0 | 4.16 |
4.2 | 6.39 | 1.8 | 3.78 |
3.9 | 6.25 | 1.6 | 3.34 |
3.6 | 6.10 | 1.4 | 2.81 |
3.3 | 5.89 | 1.3 | 2.50 |
3.0 | 5.59 | 1.2 | 2.15 |
2.8 | 5.36 | 1.1 | 1.78 |
2.6 | 5.10 | 1.0 | 1.35 |
2.4 | 4.81 | 0.9 | 0.88 |
2.2 | 4.50 | 0.8 | 0.40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數為0.98。附錄D 噴頭規格和等效孔口面積
噴頭規格和等效孔口面積見表D。表D 噴頭規格和等效孔口面積
噴頭規格代號 | 等效孔口面積(cm2) |
8 | 0.3168 |
9 | 0.4006 |
10 | 0.4948 |
11 | 0.5987 |
12 | 0.7129 |
14 | 0.9697 |
16 | 1.267 |
18 | 1.603 |
20 | 1.979 |
22 | 2.395 |
24 | 2.850 |
26 | 3.345 |
28 | 3.879 |
注:擴充噴頭規格,應以等效孔口的單孔直徑0.79375mm倍數設置。附錄E 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管道壓力系數和密度系數
IG541混合氣體滅火管道壓力系數和密度系數見表E-1、表E-2。表E-1 一級充壓(15.0MPa)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的管道壓力系數和密度系數
壓力(MPa,絕對壓力) | Y(10-1MPa·kg/m3) | Z |
3.7 | 0 | 0 |
3.6 | 61 | 0.0366 |
3.5 | 120 | 0.0746 |
3.4 | 177 | 0.114 |
3.3 | 232 | 0.153 |
3.2 | 284 | 0.194 |
3.1 | 335 | 0.237 |
3.0 | 383 | 0.277 |
2.9 | 429 | 0.319 |
2.8 | 474 | 0.363 |
2.7 | 516 | 0.409 |
2.6 | 557 | 0.457 |
2.5 | 596 | 0.505 |
2.4 | 633 | 0.552 |
2.3 | 668 | 0.601 |
2.2 | 702 | 0.653 |
2.1 | 734 | 0.708 |
2.0 | 764 | 0.766 |
表E-2 二級充壓(20.0MPa)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的管道壓力系數和密度系數
壓力(MPa,絕對壓力) | Y(10-1MPa·kg/m3) | Z |
4.6 | 0 | 0 |
4.5 | 75 | 0.0284 |
4.4 | 148 | 0.0561 |
4.3 | 219 | 0.0862 |
4.2 | 288 | 0.114 |
4.1 | 355 | 0.144 |
4.0 | 420 | 0.174 |
3.9 | 483 | 0.206 |
3.8 | 544 | 0.236 |
3.7 | 604 | 0.269 |
3.6 | 661 | 0.301 |
3.5 | 717 | 0.336 |
3.4 | 770 | 0.370 |
3.3 | 822 | 0.405 |
3.2 | 872 | 0.439 |
3.08 | 930 | 0.483 |
2.94 | 995 | 0.539 |
2.8 | 1056 | 0.595 |
2.66 | 1114 | 0.652 |
2.52 | 1169 | 0.713 |
2.38 | 1221 | 0.778 |
2.24 | 1269 | 0.847 |
2.1 | 1314 | 0.918
|
附錄F 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見表F-1、表F-2。表F-1 一級充壓(15.0MPa)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噴頭入口壓力(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kg/(s·cm2)] |
3.7 | 0.97 |
3.6 | 0.94 |
3.5 | 0.91 |
3.4 | 0.88 |
3.3 | 0.85 |
3.2 | 0.82 |
3.1 | 0.79 |
3.0 | 0.76 |
2.9 | 0.73 |
2.8 | 0.70 |
2.7 | 0.67 |
2.6 | 0.64 |
2.5 | 0.62 |
2.4 | 0.59 |
2.3 | 0.56 |
2.2 | 0.53 |
2.1 | 0.51 |
2.0 | 0.48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數為0.98。表F-2 二級充壓(20.0MPa)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噴頭等效孔口單位面積噴射率
噴頭入口壓力(MPa,絕對壓力) | 噴射率[kg/(s·cm2)] |
4.6 | 1.21 |
4.5 | 1.18 |
4.4 | 1.15 |
4.3 | 1.12 |
4.2 | 1.09 |
4.1 | 1.06 |
4.0 | 1.03 |
3.9 | 1.00 |
3.8 | 0.97 |
3.7 | 0.95 |
3.6 | 0.92 |
3.5 | 0.89 |
3.4 | 0.86 |
3.3 | 0.83 |
3.2 | 0.80 |
3.08 | 0.77 |
2.94 | 0.73 |
2.8 | 0.69 |
2.66 | 0.65 |
2.52 | 0.62 |
2.38 | 0.58 |
2.24 | 0.54 |
2.1 | 0.50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數為0.98。附錄G 無毒性反應(NOAEL)、有毒性反應(LOAEL)濃度和滅火劑技術性能
無毒性反應(NOAEL)、有毒性反應(LOAEL)濃度和滅火劑技術性能見表G-1~表G-3。表G-1 七氟丙烷和IG541的NOAEL、LOAEL濃度
項 目 | 七氟丙烷 | IG541 |
NOAEL濃度 | 9.0% | 43% |
LOAEL濃度 | 10.5% | 52% |
表G-2 七氟丙烷滅火劑技術性能
項 目 | 技術指標 |
純度 | ≥99.6%(質量比) |
酸度 | ≤3ppm(質量比) |
水含量 | ≤10ppm(質量比) |
不揮發殘留物 | ≤0.01%(質量比) |
懸浮或沉淀物 | 不可見 |
表G-3 IG541混合氣體滅火劑技術性能
滅火劑名稱 | 主要技術指標 |
純度(體積比) | 比例(%) | 氧含量 | 水含量 |
IG541 | Ar | >99.97% | 40±4 | <3ppm | <4ppm |
N2 | >99.99% | 52±4 | <3ppm | <5ppm |
CO2 | >99.5% | | <10ppm | <10ppm |
滅火劑名稱 | 其他成分最大含量(ppm) | 懸浮物或沉淀物 |
IG541 | Ar | <10 | — |
N2 |
CO2
|
本規范用詞說明
1 為便于在執行本規范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1 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1.2 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1.3 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
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用詞,采用“可”。
2 本規范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規范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